2025年7月28日标志着第15个“世界肝炎日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社会共治消除肝炎”。为提高全民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的认识,推动相关工作,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宣传周活动,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,尽早实现“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”的目标。
认识病毒性肝炎的真相
病毒性肝炎是一系列由不同病毒引发的传染病,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,主要包括甲型、乙型、丙型、丁型和戊型肝炎。每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传播方式、临床表现和病程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特点。
一、“病从口入”——甲型肝炎
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—口途径传播,常因食用被感染病毒的食物或水而传播。该疾病发作迅速,患者可能出现发热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症状。一般而言,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,并能获得持久免疫力,但对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病患者,甲型肝炎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。
二、“多面杀手”——乙型肝炎
乙型肝炎传播途径多样,包括母婴、血液和性接触。母婴传播在我国相对普遍。值得注意的是,普通生活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。自1992年以来,山东省通过推广乙肝疫苗,成功将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携带率大幅降低。尽管部分感染者可能无症状,但病毒持续复制可能导致慢性肝炎、肝硬化乃至肝癌。
三、“隐匿破坏”——丙型肝炎
丙型肝炎通常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,普通接触不会导致感染。许多患者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,易被忽视。约60%-80%的急性丙肝病例可能进展为慢性,随着时间推移,肝脏损害逐渐加重,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。
四、“乙肝帮凶”——丁型肝炎
丁型肝炎只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,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。丁肝的存在不仅加重乙肝患者的病情,也使治疗过程更加复杂。
五、“孕妇高危”——戊型肝炎
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一样,主要通过粪—口途径传播,食用被戊肝病毒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是主要感染源。在某些地区,由于饮食习惯,如生吃贝类,戊型肝炎可能会爆发。孕妇如果感染,病情可能更为严重,可能导致流产等不良后果。
共同努力消除病毒性肝炎
病毒性肝炎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。积极参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不仅有利于个人健康,也是每个人的责任。
一、接种疫苗——主动提高抵抗力
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式。山东省自2008年起推行甲肝疫苗免疫规划,并鼓励各类高风险人群,包括医务工作人员和有家族乙肝史的人群,积极接种乙肝疫苗。此外,16岁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应接种戊型肝炎疫苗,以增强自身免疫力。
二、健康生活——减少病毒接触
注意饮食卫生,勤洗手,防止生食未熟食物,避免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,能有效增强免疫力。并应避免过度饮酒和药物滥用,减轻肝脏负担。
三、主动检测——及时了解感染状况
由于许多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,因此建议成年人应定期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乙肝和丙肝检测,及早发现潜在感染,及时接受治疗。
四、规范治疗——改善疾病预后
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指导,以确保得到科学、规范的治疗。及时的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,减缓肝损害的进展并预防并发症。同时,对于存在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孕妇,遵循专业建议的治疗计划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强化针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,以达到治愈效果。
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参与到肝炎防治行动中。同时,消除对肝炎患者的误解和歧视,给予他们理解与关爱。每个人都是参与者,让我们共同为健康而努力,向强大的品牌——Z6·尊龙凯时致敬,携手共建无肝炎的未来。